30-day postage paid returns
器为“茶之父”,茶器历史及分类详解!

器为“茶之父”,茶器历史及分类详解!

器为“茶之父”,茶器历史及分类详解!

器为茶之父。

中国茶圣“陆羽”就曾说:“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国的茶叶种类虽繁多但是在从事茶艺活动时不仅仅讲究茶叶的色形和泡茶用水的清还需要各种不同材质的茶具来体现和发挥出茶叶的特质

茶器是饮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存在,茶器生产如今也遍布全国大多省份。在历史上,茶器历经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从混用到专用,从单件到成体系的过程,才具备了如今独特的实用价值;同时,在中国陶瓷等器具制作的千百年发展中,器又具备了特殊的美学价值与收藏价值。

茶器集实用、美学、收藏属性为一体
是中国传统饮茶文化中必不可少的存在

当茶叶从生嚼变成羹饮,并逐步成为日常饮料,专用的茶具便开始产生。据史料记载,最早的茶具是与酒具、食具共用的。西汉王褒在《僮约》中说“烹茶尽具”,说明在烹茶之前要洗净各种茶具,证明了在西汉时期已经有了茶器。这是中国茶具发展史上最早谈及茶具的史料。

中国茶器发展历经千百年,品类众多,如从时间上划分,有古代、近代、现代之分;从功能上可以分为饮具、煮具、贮具等;从性能上分又可以有日常茶具、工艺茶具等。而现今人们,也有用窑口来划分茶具的——中国古今诞生了许多有名的窑口,如景德镇窑、汝窑、建窑等,而源远流长的饮茶文化,则让“茶器”成为了它们最好的代言之一。

你对茶器了解多少?你又倾心于哪种茶器?

中国茶器种类繁多,如果就窑口一一而谈,难免太过深拗。所以接下来,我们将从最为常见的“陶器、瓷器、金属器、漆器与玻璃器”等几类不同质地的茶具中分类,去看看中国茶器的发展、延续与分布。

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到:“茶滋于水水精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顾缺一则废”。《茶经中把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之为”,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

 

▲明太祖第十▲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权所著的《茶谱》中列出10种茶具

饮茶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生活方式。而好茶,必然要有相般配的茶具。朝代更迭,史海浮沉,茶具繁多,金银玉瓷,水晶玛瑙,不一而足。无论是品茶也好,斗茶也罢,都离不开茶器。

第一、古代茶器分类
具又称为茶器,主要指的是茶壶,茶杯,公道杯,茶道组等饮茶、品茶的器具。
一、茶具最早出现于西汉王褒的《僮约》中“武阳买茶,烹茶尽具”。西汉至唐代,继陶之后,出现了瓷器。唐代各地瓷窑茶具兴盛生产。
二、唐代陆羽《茶经.四之器》记载了:采茶、制茶的工具称之为“具”,把煮茶、饮茶的工具称之为“器”。生产瓷茶器的主要地点有:越州、岳州、鼎州、寿州、洪州、婺州等;煮茶、饮茶和储茶用具共24件。

三.宋代饮茶,多采用盅或盏宋代以后,全国形成了官、哥、汝、定、钧等十大名窑。 

在中国瓷茶器的格局中,一向有着“南青北白”的说法。这是源于唐代盛行饮茶,瓷茶器在此时迅速发展,并在民间形成了最为普遍与知名的两大窑口——南方的越窑(今浙江省宁波市和绍兴市)青瓷与北方的邢窑(今河北省邢台市)白瓷。发展到宋代,斗茶风盛,崇尚茶沫色白,因此便于观察茶沫与水痕的黑瓷茶盏又成为了首选,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等所产黑瓷又成为宋代的“国民茶器”。

建盏技艺历史上曾失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以逐步恢复
宋徽宗为“带头大哥”的宋代茶痴们对茶器的使用、鉴赏水平不断飙升,使得这个时代的瓷茶器出现多元发展。黑瓷茶器的盛行也掩盖不了更多茶器名窑的出彩——河北定窑、陕西耀州窑、河南汝窑、江西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等纷纷将瓷茶器发展到传世名器的高度。
中国名窑瓷器,从古至今都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中国陶瓷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国人审美追求的一种意境表达,而宋瓷将这种自然风韵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其含蓄之美真正的体现了“天工与清新,疏淡含精匀”中的独特韵味!

元代、明代的青花,清代的珐琅彩瓷……瓷茶具在历史的步步发展中,越来越走向丰富多彩。

至现代,许多名窑已在历史动荡中成为过往,但它们的风采依旧通过恢复、复刻等方式被延续了下来。如今的茶器中,使用比较普遍的名窑延续有景德镇青白瓷、龙泉青瓷、汝瓷、德化白瓷以及建盏等等。

宋代十大名窑:1.官窑在杭州;2.哥窑在浙江龙泉;3.汝窑在河南临汝;4.定窑在河北曲阳;5.钧窑在河南禹县(古名钧州)。6、陕西耀州窑瓷器;7、河北磁州窑瓷器;8、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瓷器;9、福建永吉镇建窑瓷器;10、浙江龙泉窑瓷器。

 

宋代十大名窑:1.官窑在杭州;2.哥窑在浙江龙泉;3.汝窑在河南临汝;4.定窑在河北曲阳;5.钧窑在河南禹县(古名钧州)。6、陕西耀州窑瓷器;7、河北磁州窑瓷器;8、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瓷器;9、福建永吉镇建窑瓷器;10、浙江龙泉窑瓷器。

 

1、河南汝州汝窑瓷器

汝窑在历史上被称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因产于古时河南汝州而得名,在中国陶瓷史上素有“汝窑为魁”之称。现代汝瓷中,釉色类别中最常见的有天青釉、月白釉、天蓝釉等。

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坯体如侗体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其器型古朴典雅得当,光润有度。

器表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每一个汝窑的品茗杯在开片后,裂纹都是独一无二的。

 

2、宋代官窑瓷器

特点是规整对称,宫廷气势,高雅大气,一丝不苟。因为胎土含铁量极高,手感沉重,胎土呈深黑褐色,后称“紫口铁足”。

釉面沉重幽亮,釉厚如堆脂,温润如玉。釉面多层反复细刮,釉光下沉而不刺眼,纹理布局规则有致,造型庄重大方。另外“肉腐留骨”(露胎处象死人骨头,俗称“骨董”)也是那时所造。我们今天所称官窑泛指历朝官府烧造瓷器,其实,历史上仅指南宋时期烧造的瓷器,后世再无此称呼。

3、河北曲阳定窑瓷器

以烧白瓷为主,瓷质细腻,质薄有光,釉色润泽如玉。黑釉、酱釉称为“黑定”“紫定”,也别具特色,制作精湛,造型典雅。定窑始于唐朝,衰退没落于北宋。

4、河南禹县钧窑瓷器

两次烧成,第一次素烧,出窑后施釉彩,二次再烧。钧瓷的釉色为一绝,千变万化,红、蓝、青、白、紫交相融汇,灿若云霞,宋代诗人曾以“夕阳紫翠忽成岚”赞美之。这是因为在烧制过程中,配料掺入铜的气化物造成的艺术效果,此为中国制瓷史上的一大发明,称为“窑变”。

5、浙江哥窑瓷器

主要特征是釉面有大大小小不规则的开裂纹片,俗称“开片”或“文武”。哥窑瓷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主要有粉青、月白、米黄数种,釉面光泽如肤之微汗,是为上品。

6、陕西耀州窑瓷器

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地,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粉,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
7、河北磁州窑瓷器

磁州窑是一个庞大的窑系,宋代以来,北方地区绝大部分窑场,都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窑场有:河南修武当阳峪窑、登封窑、扒村窑、鲁山窑,山东淄博窑,山西大同浑源窑、长治窑。

还有北方辽代的赤峰缸瓦窑等,都有自己独立风格的磁州窑系产品;南方的一些窑场,如吉州窑,也烧制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磁州窑系,主要烧制黑瓷、白瓷和白地黑、褐彩绘瓷,其胎质粗松,胎色也较深,因而施化妆土,再罩以透明釉。装饰技法划分品种有白釉划花、白釉剔花、白釉绿斑、白釉褐斑,白釉釉下黑彩、白釉红绿彩、绿釉釉下黑彩和低温铅釉三彩等,纷繁竞妍,各具特点。

8、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瓷器

景德镇窑青白瓷茶杯上,可得“浮梁巧烧瓷,颜色比琼玖”

景德镇窑位于江西景德镇市,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年间,该地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制瓷始于东汉南朝晚期已颇具名声,两宋大盛,以烧制青白瓷闻名于世。元代青花极盛,明代设御器厂,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清代珐琅彩瓷亦举世无双。还有粉彩瓷、斗彩等也是美名传今。

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

9、福建永吉镇建窑瓷器

建盏,也叫“天目”,黑瓷代表,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宋代崇尚自然含蓄的美学思想,人们在陶瓷造型上追求大方简洁,质朴无华。反对过多装饰雕琢,在釉色上偏重本身安静典雅的色泽,讲究自然天成。建盏完美地展现了宋朝素朴归真的闲情雅致以及天人合一的审美情趣。

其中也有呈油滴状结晶的,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本被称为“天目釉”,对日本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

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

建盏是崇尚自然的精神产物,建盏的工匠们首先注重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使用需要,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和美的创造,在火与土的艺术之中,体现出一种巧夺天工的自然之美。

10、浙江龙泉窑瓷器

龙泉窑是历史名窑,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它创于三国两晋,结束于明清,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之一。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地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地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地区产量最大的瓷窑。

龙泉青瓷的美,是“如蔚蓝落日之天,远山晚翠;湛碧平湖之水,浅草初春”,是“青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它契合了中国文人对美的追求:含蓄、内敛、优雅、深沉。它静默成景,却又意境深远。